石虎主要生活於淺山地區,以獵捕野鼠、野兔為主食,活動範圍涵蓋了次生林、長草地、農田、河床甚至人類聚落附近。
石虎屬於非常能適應人為活動的物種,研究人員甚至發現,相較於較原始的森林,鄰近農田、聚落的地區因為有豐富的鼠類作為獵物,石虎反而更喜歡這樣的地區。
然而,這樣的環境,恰巧也是流浪動物頻繁出沒的地區。
臺灣並沒有所謂的野化犬貓,大部分的遊蕩犬貓(主要為流浪犬貓)仍以鄰近人類聚落的淺山、河濱做為棲地,甚至仰賴部分民眾的餵食維生。當這些犬貓頻繁地在這些地區活動,幾乎無可避免會干擾原本生存在此的野生動物。
2015年,陳貞志副教授的研究團隊開始進行野生石虎與疾病的研究,希望了解在野外石虎族群身上有沒有一些特定的傳染病頻繁發生,然後可能造成死亡。
最初的篩檢,主要針對遭路殺後死亡的個體,檢驗結果出來後,驚訝地發現在17隻路殺個體的檢驗中,共有14隻個體食肉目動物小病毒(parvovirus)檢驗呈陽性,包含犬小病毒2A型、2B型、2C型,以及貓小病毒(俗稱泛白血球減少症病毒)。少數個體則是有發現犬瘟熱病毒;貓愛滋、貓白血病毒則沒有在石虎個體上發現。
高達82.4%的感染率,令研究團隊相當吃驚,也開始思索究竟是野外石虎感染小病毒的比例非常高?抑或小病毒和路殺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?
閱讀全文:https://wuo.pros.is/3pama5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拯救石虎,參與募資計畫
https://wuo.pros.is/3p5ch5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